Skip to content

同学和学校

  • by

1966 -在我出生之前他长得蛮帅的🤣

Laird说他出生在美国战后婴儿潮,中小学就读于洛杉矶一个非常普通的公校。当时他们的高中有1000学生,他进入了前50名的天才班。高中毕业他以班里第11名的成绩进入UCLA。他们班里的一位很优秀的女生去了斯坦福,其余都分别去了加州的各大公立或私立大学,没有去东部名校的。  

现在已经半个世纪过去了,他有空回顾他当年的中学同学:一两位在越南战场洒尽了年轻的热血;一两位已经不堪恶疾的折磨撒手西去了;大多数现在不过是爷爷奶奶散落在加州各地。我问:难道这么多同学在洛杉矶,占尽地利,却没有一个成为好莱坞明星吗?Laird说:是有一个,不在同一个班,他是以扮演“个性角色”出名,可是现在他的外表都已经老得无法辨认了。Laird还说:OJ Simson与我差不多同时出生,但他在三藩市,我年轻时看着他越来越出名,当然也对他的案子很感兴趣。我问:你们那个天才班里谁最出名?他说,原有一个很优秀的女生,他曾经想约会这个女生,但她说她的男朋友是个博士。于是,Laird觉得必须当个博士才能获得优秀女孩的芳心。结果这个女孩子嫁给了斯坦福的博士,自己的人生也很丰富,但前些年死于乳腺癌。我再问:那个去了斯坦福的女生呢?Laird说,她最终也只是个经理级的人物。最后,Laird很肯定地说:看来是我最优秀,因为到今天我还在工作……Laird再想了一想,又说:有位同学上大学时学中文,很奇怪。但他后来进了CIA,专攻北韩问题。现在他是华盛顿的资深北韩问题专家,算是同学里行政级别最高的。我说:一辈子要细水长流地过,慢慢地去看一个又一个的风景,最重要的是能一直保持对生活的热情。Laird大笑:这回我又赢了!孩子们尚未成年,我哪能缺乏半点的热情?😊😂🤣洋阿Q! 你那些同学的孙子都比你的孩子大!😜

今早Laird如往常那样送孩子们上学,回来他说:看着两个孩子随着人流进学校,他们显得那样的开心自信。我估计现在他们在年级里是前五名的好学生。然后,他问:你觉得我们的孩子去对了学校吗?我明白他的意思:既然孩子们的学业这样好,我们当初是否该让孩子们去一个更好的学校?
 
我说:首先我觉得培养孩子最终的目的是让他们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而公校是让孩子们了解社会的最佳场所。当年我们找圣地亚哥的房子,你一再强调要去一个种族分布合理的学区:80%以上亚裔的社区不去,多西裔和黑人的地方更不能去;你分析后说我们应该居住在不多于30%亚裔,不少于40%白人的社区。我当时很同意这个想法,生活在这样的社区能让孩子们在学校里就学会同不同种族背景的人相处;而且我也很喜欢有30%的亚裔,因为这样会有很多勤奋学习的孩子,但不至于彼此之间会有太多的竞争压力。80%亚裔的社区我也是一定避免的,怕家长们的紧张让我陷进那种我一直逃避的恶性竞争。我们当时选择了这个学区,确实对于两个8岁从美中乡村学校转学来的孩子很合适:孩子们很快就适应了新的学校,迅速和同学们融合在一起;那时没有什么功课,气氛是很轻松的。而如今,孩子们前进的步伐比我们的预期还更快。如果当初不是进了这样起点比较低的学校,孩子们可能会因为开窍晚些而被压倒。我认为培养孩子们的适应力和自信心是最为重要的,如果去了个特别好而不适合自己孩子全面发展的学校,后果可能不堪设想。当然,今天我看到孩子们的进步,心里也总是有点担心他们的潜力是否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可是,回头看看,这些年我们一家人的经历,我们除了没有财力让孩子们去精英学校,我们更没有精力带孩子们参加更多的校外活动。可喜的是在这一切的困难之下,孩子们学会了自学和自立,特别是在特长方面的自我发展。我不敢肯定,如果孩子们有条件去了竞争激烈的私校,而我面对那些神经质的父母,是否会因为不得不忙于带他们去各种校外活动而焦头烂额?他们今天的发展是否一定会比现在的更好?虽然我有时也会患得患失地去想:是不是精英私校的学生去哈佛那样的牛校机会更高?最终我否定了这些想法:首先,孩子们没必要将去藤校作为起点,说不定以后上研究生院就去了藤校?而且不管怎样孩子们都必须终生学习;其次,只要有前进的动力,找到目前最适合自己的专业和学校,孩子们的未来不会被定义在某一个名校😎✌✌……真正优秀的人,学校会为你感到骄傲,而不是让你一辈子啃着名校的福利去沽名钓誉👀……